说到钧瓷,人们必然联想到神垕,说到神垕,也必然要说到钧瓷。然而,在1000多年前,尽管神垕已是闻名中原的制瓷中心, 但此处却不产钧瓷,而是生产一种属于青瓷的产品。
神垕钧窑钧瓷网了解到,中国的瓷是从陶的演变开始的,瓷器是陶器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了东汉中晚期’瓷器的烧成工艺日趋完善’当 时以浙江宁绍平原一带的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的烧制成功,标 志着中国成为发明瓷器的国家,从此世界上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 瓷器。由于瓷器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还将瓷 器列为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齐名的中国第五大发明。唐代诗人陆龟蒙曾这样称赞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 得千峰翠色来。”
在宋代以前,青瓷是我国陶瓷生产中的主流。从原始青瓷到晋 代和唐代的越窑,以及后来的龙泉窑、耀州窑、官窑、汝窑等各地 名窑,基本都以烧青瓷为主。有人曾把青瓷比作母亲瓷,就像母亲 孕育子女一样,孕育了众多的瓷器品种。可以说,所有的釉色瓷都 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 北部,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南方的青瓷逐渐传人北方,并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开始普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省 出现了许多烧造青瓷的窑区。
禹州窑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出土的夹砂红陶和箆纹灰 陶,说明这里在夏商时期就有人群聚居,从事农耕和制陶。秦汉时 期神屋已能制作精美的手绘彩陶。到了西晋,已由制陶发展到烧制瓷器。唐代是我国陶瓷史上发展的-个高峰,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而身处中原腹地的禹州正处于南北瓷窑 的交界地带,各种烧成工艺在这里汇集,从而形成了各类瓷器烧制 的集散地。从禹州市西北30公里苌庄乡苌庄窑遗址釆集的残片看, 釉色就有黑釉、白釉、黄釉,以及一些灰青色釉瓷片。1988年,禹 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的青瓷 残器,后来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北地的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两 件完整的青瓷罐,说明禹州的一些窑口已在批量生产青瓷。
从钧瓷胎釉所用原料和工艺方法来比较,人们都能看到青瓷的 身影。早期的宋钧釉色就是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以氧化铁 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焙烧,呈现出天青、天蓝、月白、葱翠青 等色彩。但与南方青釉瓷不同的是,禹州青瓷所构成的特殊美感, 一是呈现乳光状态,二是窑变现象。其基本呈色是各种深浅不同的 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 的称为月白,色泽如青玛瑙和蓝宝石般美丽。
神垕钧窑钧瓷网认为,钧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到 了宋代,它所独创的铜红釉烧制方法和一系列工艺创新,则被陶瓷 界认为是青瓷史上的一次革命,从而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