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国有钧瓷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一厂和禹县钧瓷二厂,在钧瓷创作的竞赛中尽显其能,各具神通,创作出一批批釉具五彩、宝光温润的作品,不少人称这个时期为“共和国的官窑时代”。而在几个厂中,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禹县钧瓷二厂:釉色厚重、窑变丰富、玉质感强,曾因烧制出《寒鸦归林》而声名远扬。
釉质肥厚、玉润透活、色彩瑰丽是张建钊作品的特色,也是他在传承禹县钧瓷二厂工艺基础上创新的结果。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张建钊总结出烧出如玉效果的三个要点:一是要有合理的钧釉配方,釉料配比要有利于釉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二液分相。二是施釉要有一定的厚度,釉层太薄很难出现乳光效果。张建钊施釉,一般先浸一次,然后再抹两
到三次,直到规定的厚度方止。三是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正常的钧瓷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一1300℃,张建钊却要求超过1300℃。他发现,风光就在最险处。适当的高温,才能让釉的流动更趋合理,才能呈现更加瑰奇的艺术效果。
如今,凤山钧窑的成品率仍为30%,精品率不足10%。但多年来张建钊依然故我,从而成为钧瓷界个性鲜明的“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