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心语:读懂了宋词,也就看懂了宋瓷;看懂了宋瓷,才能做出一流的钧瓷。
一张宣纸,经由笔墨渲染成就了国画艺术;一把泥土,经由烈火的炼狱成就了国粹艺术。其中三昧,谁人独解?赤诚于钧瓷,才能艺术钧瓷,才能文化钧瓷。
温剑博的身份很独特。他是许昌中国钧瓷文化艺术研究会的秘书长,除了负责研究会的日常事务,还承办着《中国钧瓷》这份全国唯一的内部刊物。他是商人,以销售神垕各窑口的钧瓷为业。他还主理着文博钧瓷艺术工作室,一个属于自己的窑口。
在温剑博看来,这些角色中,他最醉心的还是钧瓷文化的研究。经商是为了混口饭吃,办窑口是为了给文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他说,我的角色就是一个文化使者。使者是奉命出师的人,我就是奉钧瓷之命,为钧瓷文化的构建做点事情。
由于长年生活在神垕,起初,面对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温剑博并没有感到其中的奥妙。1983年,刚刚成为一名教师的他无意看到了禹县钧瓷二户内部编写的《艺术之光》一书,里边既有名人题字,也有媒体报道。看完此书,温剑博陷人了沉思,原来,自己习为常物的钧瓷是国粹,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所推崇,竟有如此深奥的文化内涵。作为当地的一名教师,温剑博在惭愧的同时有了一种重新认识钧瓷的冲动。但当和一些钧瓷艺人交谈时,他却发现他们对钧瓷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美的表层。如何是美,美的内涵是什么,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而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大多也是空白。温剑博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多过数月的研究,温剑博把自己对钧瓷的理解、对钧瓷现状的分析、对钧瓷文化的构建写成调研材料,送给一家钧瓷企业的领导,却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当时大家的普遍认识是,作为当地人,重要的是出产品,而钧瓷文化的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
1999年,温剑博只身来到许昌,借居在许昌博物馆。在以经营钧瓷谋生的同时,他开始在汉魏故都这块具有浓重文化氛围的土地上,潜心研究钧瓷文化。在将自己多年对钧瓷的感悟与理解写成《钧瓷审美三论》、《钧瓷溯源五论》等文章后,他只身来到北京,慕名拜访了清华大学教授陈进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等一批专家学者,向他们讨教钧瓷文化的相关知识。专家们对钧瓷文化的深刻理解,对钧瓷研究的高屋建瓴,使温剑博受益匪浅。打这以后,他每年都要来到北京,接受专家们的具体指导,同时深人景德镇、淄博等知名瓷区进行考察,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然后反思钧瓷的文化建设。《现代钧瓷的反思》、《中国钧瓷造型的多样化及命名原则》等20多篇论文,就是在那一时期形成的。
在潜心研究钧瓷文化的过程中,温剑博感到,钧瓷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钧瓷理论的构建不仅需要钧瓷艺人的不断总结,更需要鉴赏家、美学家、收藏家及相关人士的整体介人。为此,他积极牵针引线,四处奔走呼号,终于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2004年7月25日,许昌中国钧瓷文化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市委副书记王金怀等主要领导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这在组建民间团体的历史上无疑是规格最高的一次,也标志着钧瓷文化的研究受到了更高层的关注和重视。
钧瓷文化艺术研究会成立后,温剑博出任秘书长一职。作为群团组织,这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但他却乐此不疲。在温剑博的努力下,研究会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内部刊物,还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先后举办了“当代中国钧瓷精品展”、“中国钧瓷百家金鸡报春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从此,钧瓷艺人有了相互切磋的平台,钧瓷爱好者有了相互探讨的阵地,钧瓷艺术的宣传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钧瓷文化的研究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氛围浓烈。
看到温剑博对钧瓷文化的研究这样痴迷,有人不解地问,文化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你一个卖钧瓷的,能搞出个啥名堂?温剑博说,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小狗发出小狗的声音,大狗发出大狗的声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每个人的声音不同,但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责任。我相信,在钧瓷文化的建设上,只要真心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弱之声一定能够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