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心语:
固守传统钧瓷、必项做到仿古不复古、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自己的釉色,创造自己的品牌,从而使古老的钧瓷文化再开新花。
苗宗贤出身陶瓷世家。自民国时起,祖父以烧“代货”(租用别人的窑炉,烧自己的产品)为生,产品曾远销西部多个省份。1974年,高中毕业的他自然在钧瓷行就了业,最初是在东风工艺美术厂,1979年到禹县钧瓷一厂工作,从最基本的制作模具开始干起,历任烧成车间副主任、生产技术科科长、副厂长、厂长、书记等职。多年的历练,让他熟悉了配釉、烧成等各个环节。1998年,钧瓷一厂因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停产。想着沿用多年、曾给神垕钧瓷艺术带来无数荣誉的“宇宝”牌钧瓷即将回归历史,苗宗贤心有不安。宇,是河南简称“豫”的谐音,也是禹州“禹”的谐音;宝,是说钧瓷是禹州人的宝贝,更是宇宙的瑰宝。相伴20年,早已对“宇宝”牌钧瓷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他不忍心看到钧瓷一厂自创建以来树立的极具价值的品牌就此倒下。于是,苗宗贤创办了自己的钧瓷厂,名字就叫“宇宝”。
禹县钧瓷一厂产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煤烧,而当时,液化气窑炉已逐步普及,煤烧已渐渐式微。但苗宗贤一直认为,煤烧钧瓷雄浑凝重、玉润典雅的窑变效果是气烧钧瓷难以达到的。于是,他在气烧大范围普及后,仍一心扑在煤烧的研究生产上。苗宗贤何尝不知道气烧成品率高、劳动强度低,对刚刚起步、资金紧缺的小厂意味着什么。在一段时间内,煤价一天天地上涨,产品却仍是十窑九不成。最艰难的时候,为了烧一窑新品,200元、300元,他借遍了街坊邻居。别人发家致富了,而他却应了一句老话“要想穷,烧钧红”。尽管他的煤烧作品以独特的釉面效果、端庄古朴的造型赢得了收藏界人士的青睐,但曲高和寡,惨淡经营7年后,赔了5万元,草草收兵。
人过中年,事业进人低谷,许多人会一蹶不振,而苗宗贤在总结自己管理、经营上的失误后,却一心认准了煤烧这条路。2005年,他新创办了宗贤钧瓷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不仅是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更是表明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没钱租场地,就在自己家干,同时全家老少齐上阵,一点一滴降低生产成本。钧瓷釉色的千变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烧成,苗宗贤在一窑一窑的试烧中改革烧成方式,在一件一件的残品中摸索出了釉色变化的规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的心血终会得到回报。2005年秋,在河南第二届中国钧瓷展评会上,刚刚成立的宗贤钧瓷坊送上8件作品参评,7件人选,其中“双龙活环瓶”被评为珍品。这件煤烧花瓶不像有些作品色彩艳丽、对比分明,只是有莹润舒缓的紫色,可仔细玩赏,仅在一小块看似单一的色彩中,红中含紫,紫中蕴蓝,蓝中渗透着月白、天青,传统钧瓷的厚重、含蓄、耐人寻味均在于此。尤其让苗宗贤自豪的是其烧制的一件深腹荷口盘,盘中釉面自然窑变出一眼向上喷溅着的喷泉。2004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来神垕看到这件珍品后,特别为其取名“泉涌”,以示祝贺。
苗宗贤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配料相同、造型相同,为什么烧出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说到底,就是烧窑师傅添火的方法不一样。以前,初一、十五窑口都要祭拜窑神爷,实际上,窑神爷就是窑工。”他的话想说明的是,真正的窑神实际是钧瓷艺人自己,只要能够不懈探索,永不言并,就一足能够烧制出传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