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心语: 钧瓷绝技不是某个人的时富,而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每个人都有使这门古老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和义务。艺术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艺术珍品应该让全人类来分享。

擅长领域:配釉、烧制。

釉色特点:以蓝紫、月白色调为主,浑厚透亮,变化多端。

造型特点:以传统的挂盘、动物、瓶、炉、尊为主。

烧成方式:煤烧、气烧。

 在中国当代钧瓷的发展史上,刘瓷辉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作为个体从事钧瓷烧制,刘瓷辉是第一人,同时又是从事钧瓷烧制时间最长的民营企业家。与他同时期创业的窑口,大多已销声匿迹,而他依然活跃在钧瓷创作的舞台上。作为改革开放后首家钧窑的掌门人,刘瓷辉见证了民营企业从初建到欣欣向荣的历史。

  刘瓷辉常笑称自己是玩泥巴出身。从1982年创办窑口至今,刘瓷辉泥巴玩了20多年,烧制出了许多令人称绝的艺术珍品。令人敬佩的是,年届花甲的他依然精神抖擞,志存高远,言谈举止中浑身透着精明、乐观、豁达、坚毅。也许正是这种天赋的秉性,才使他为了自己心爱的钧瓷,从不放弃。

  刘瓷辉是土生土长的神垕人,这里的神山秀水、神韵灵气滋润着他,使他从小就对钧瓷有一种神秘的向往。但好像是命运的捉弄,参加工作后的刘瓷辉干过采购,下过煤矿,做过彩瓷,唯独没有机会尝试做钧瓷。儿时孕育出的钧瓷梦使他终日躁动不安。1982年4月,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刘瓷辉悄然在自家院落里,办起了第一家个体窑口。

  当时的大背景是,国有、集体的窑口还十分红火,不少人还以能到这些地方当一名工人为自豪,而钧瓷又是一门融文化、工艺、烧制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对于从未涉足钧瓷的刘瓷辉来说,自己办窑口无疑是一个十分大胆而又冒险的举动。刘瓷辉当时的举动,既体现了商人的精明,又折射着山里人的坚韧。经过商的他,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钧瓷作为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面临着如何传承和光大的问题,同时还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商机。刘瓷辉原名刘次会,在创办窑口后,遂将“次会”变为“瓷辉”,他渴望经过自己的奋斗,使古老而又神秘的钧瓷熠熠生辉,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刘瓷辉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具有极强的悟性,同时善于总结。尽管没有烧过钧瓷,他却从做彩瓷的经验中体会出钧瓷的奥妙:色美釉丰是瓷器之本,最美的瓷器应具有最美的釉色。“天地日月景,竟现钧瓷中”,应是钧瓷的最高境界。为此,刘瓷辉把研究釉的机理作为钧瓷创作的关键环节,从不同着色感悟釉色奇特的变化。为了突出釉色浑厚莹润的特点,他踏遍了神垕的山山水水,寻找不同的矿石原料,然后进行分析试烧,从中寻找规律。在不间断的试烧中,刘瓷辉熟中生巧,烧出了异彩纷呈的釉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刘瓷辉的窑口能够逐渐做大,与他精明豁达、朴厚耿直的性格不无关系。窑口创办后,他悄悄邀请一批属国有、集体企业的顶尖艺人为其智囊,技术上悉心请教,待遇上倾其所能,尤其是当个人有了困难时,他更是倾囊相助。于是,这批钧瓷艺人白天正常上班,下班后来到刘瓷辉的东方钧瓷厂,出谋献策,传技授艺。当年,在东方钧瓷厂,正是靠这批艺人的集体智慧,烧出了一对高达2.49米、釉色溢光流彩的钧瓷大瓶,曾在陶瓷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样的高度迄今也很难逾越。

  刘瓷辉做瓷,一如他的性格,精明而又狂放。这突出表现在他的作品极富个性的釉色上,似水墨丹青,如霞光升腾,每个釉面上总能幻化出奇妙的景象,具有很鲜明的刘氏风格。他的作品曾被国内许多知名收藏家和艺术大家所宠爱,全国著名画家刘大为曾带领几十位知名画家到刘瓷辉的窑口造访。2005年,河南省博物院、禹州市钧瓷研究所专门举办了刘瓷辉当代钧瓷艺术展,其中5件作品被省博物院收藏。但同时,也有一批专家和艺人,对他的釉色有不同看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釉色意境过于逼真,很难体现自然窑变的本质。2004年至2005年,在省有关部门举办的两届中国钧瓷评比中,东风钧瓷厂选送的作品均名落孙山。

 对此,刘瓷辉颇不以为然,他说,一件钧瓷是否珍品,应由时间说了算,由社会说了算,而不是由几个专家一锤定音。“我的作品能有很广的市场,有如此多的收藏大家喜爱,我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