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心语:传承钧瓷品质,解读钧瓷文化,寻求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触.打造最具实力的钧瓷制造公司。钧瓷极品,千窑难见;一旦拥有、终生无憾。
2005年岁末,在禹州市第二届钧瓷文化艺术节上,当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玉骉将“中国钧瓷名窑”的匾牌授予王府钧窑时,王晓伟着实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从王府钧窑创建到成为中国钧瓷名窑,仅用了3年时间。
王晓伟给人的感觉是干练、谦和。如果按照原来的人生轨迹,他应该是一个优秀的金融界人才。1987年,高中毕业的王晓伟通过考试来到了禹州市农村信用社,做过稽核,当过出纳,30岁就出任了范坡信用社主任。就在事业红红火火之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停薪留职了。2002年,王晓伟和他的妻于柴彩君牵头成立了禹州市钧瓷艺术研究会,创办了王府钧窑。这一决定让不少人感到愕然。王晓伟的家族与钧瓷没有任何血脉关系,而当时的钧瓷市场虽处于市场萌动期,前景却并不被人看好。
由于工作关系,王晓伟曾多次奔走于神垕。在与不少客户的交谈中,他目睹过无数尊敬和仰慕钧瓷的目光,更听到了不少对钧瓷沦落地摊的议论私叹息。他深切地感到,禹州是钧瓷的母地,而钧瓷是祖先留下的一笔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后人却将其作为一种产品随意生产,其蕴藏的极大艺术价值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
王晓伟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在突出釉色的基础上,创新钧瓷造型,运用更多的表现手法赋予其现代艺术灵性,是钧瓷重新回归国宝的地位。因此,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出资与禹州市文化局、禹州市陶瓷局、禹州市科协等有关单位联合成立了禹州市钧瓷艺术研究会,专门邀请原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主任张守志担任名誉会长,其顾问团包括著名设计专家肖红等50位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王晓伟创办的王府钧窑成了研究会的创作实验基地。
人们真正认识王晓伟是在2004年3月30日王府钧窑举行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砸钧瓷活动上。那天,王晓伟将1000余件残次钧瓷堆放在一起,在省、市新闻媒体及禹州市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当众砸碎。其时,经过两年的苦心运作,王府钧窑已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即使有残次产品,凭窑口的影响也完全可以出售,而这一砸,近10万元的产值就付之东流了。王晓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要通过这件事告诉社会,金钱与名誉相比,王府钧窑更注重自己的名望,砸次品,是为了不砸牌子!
在王晓伟心中,最重的莫过于钧瓷这块牌子。但他深深懂得,要想使钧瓷这个艺术瑰宝不断焕发艺术的青春,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个创新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只有这样,钧瓷的生命力才会更强。2004年年末,他在一批艺术顾问的帮助下,将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四大美女”的形象,通过手工的精雕细琢和钧瓷的神奇窑变,活生生地化作了一件件触手可及的艺术品。2005年年末,他又以中国的十二生肖为题材,运用浮雕、抽象、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古老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的钧瓷釉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3年的时间,王晓伟完成了从做金融到做钧瓷的转变。钧瓷的核心技术是釉色和烧成,为此他拜了许多老师,研读了大量的钧瓷书籍。但与一般艺人相比,王晓伟更能从市场的角度对钧瓷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他一直认为,釉色是老祖宗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每个人都有权继承,但造型却要靠现代艺人倾其一生去创造。短短几年间,王府钧窑先后开发了22个新造型,全部申报了国家专利。王晓伟之所以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防止假冒,更重要的是对作品负责。他说,如果每个窑口都把造型开发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那么,钧瓷还会仅仅是一些瓶瓶罐罐而缺少现代艺术的灵性吗?
获奖情况:
2003年创作的“莲花太极”,在第六届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
2004年创作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系列,被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钧瓷艺术珍品。
2005年创作的十二生肖钧瓷系列作品被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确定为推荐礼品。
在2004、2005年河南两届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上,共有9件作品被评为珍品,70件做被评为精品。
擅长领域:配釉、烧成。
釉色特点:釉色自然、秀丽古朴、内涵丰富、变化多端。
造型特点:以人物造型、生肖造型为主。
烧成方式:气烧、煤烧。
常用底款:王府钧窑、钧都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