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心语: 心里有词儿才能写出文章,心里有样儿才能拉出坯型。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心操到了就能出好东西。创作一件好钧瓷、造型要有说词,釉色要有名堂,工艺要有
讲究。对钧瓷工艺质量而言.宁可多一事,不能少一事 凡钧艺之事不能凑合,否则就很难出精品 从事钧瓷艺术,一要谦度,什么时候也不能骄傲自满,满则停滞不前;二要自信,保持足够的自信心在什么时候都是很重要的。
与其他钧瓷艺人相比,丁建中可谓一专多能。他不仅熟悉钧瓷的每道工艺流程,同时能用传神的文笔,将自己对钧瓷的理解完美地表达出来。
认识丁建中是在2001年。当时笔者希望编辑出版一本钧瓷方面的普及读物,其中工艺流程部分是该书的关键。因是普及类读物,必须既要有很强的专业性,又要通俗易懂,所以急需一个既懂工艺流程,又有较强文字表达能力的作者。有朋友将时任钧瓷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的丁建中介绍给笔者。通过几十篇稿件的交流,笔者对丁建中有了全新的认识。钧瓷创作每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他都能娓娓道来,读来十分亲切。在《追根求源话钧瓷》一书出版时,笔者与他已经成了朋友。
在随后的不断交流中得知,丁建中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与他的勤奋和经历有关。丁建中15岁即接父亲的班来到禹县钧瓷一厂,师从晋佩章、王广振等知名艺人。无论是配釉、上釉、拉坯还是烧窑,他都潜心研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85年,他又到西北轻工业学院陶瓷工艺专业深造,使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升华。从此,丁建中不仅躬于实践,而且每有新获,总能用简约的文笔,准确清晰地给予阐释。多年来,丁建中在全国各类专业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这在神垕的钧瓷艺人圈子里十分鲜见。
丁建中在钧瓷艺术上有较高的悟性,同时有许多自己的绝活。他研制的钧釉以红、蓝为主色调,色彩及纹路变化奇特,既有传统的美感,又有现代的炽烈。他的手拉坯,造型规整、沉稳厚重,并以钧丁之艺名刻凿之上,以显示对作品负责。
2005年初,丁建中在神垕创办了钧丁瓷艺工作室,合作伙伴是他的妻子、同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宋彩转。丁建中的工作室所建窑口仅半立方米,属典型的家庭作坊。当有人问及为何不做成规模时,丁建中说,钧瓷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创作,想进行艺术创作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我们夫妻俩的建窑宗旨是继承传统、面向现代,加强与国内外陶瓷艺术的交流,为钧瓷真正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将创作理念定为宁拙勿巧、宁厚勿薄、宁慢勿快、宁少勿多,力争多出精品、奇品。笔者仔细把玩了丁建中夫妇刚刚出窑的为数不多的作品,只见其造型简练古朴、工艺精细、胎质厚重,为典型的芝麻酱灰黑胎,釉色自然天成,颇有宋钧之遗风。
谈到当今钧瓷发展的现状,丁建中认为,钧瓷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将钧瓷艺术推向高潮,值得人们深思。钧瓷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要想扩大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必须要有自己的大家。这个大家就是对于品有自己的理解,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有自己的主见,能够自成风格的人如果每个窑口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就能真正乡护好钧瓷这个品牌。倘若跟风,人云亦云,钧瓷就会失去了卓尔不群的个性
谈到今后的打算,丁建中给自己定了“三个一”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 办一次个人作品展,出一本钧瓷精品画册和一本钧陶瓷研究文集。正是由于不断在为自己设定人生的目标,丁建中从艺的步伐才显得十分稳健,也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获奖情况:
与他人合作研发的钧瓷新工艺1984年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与他人合作的作品“一身正气”1990年获河南省第二届陶瓷艺术作品展一等奖。
个人创作的作品“佛光挂牌“1999年获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二等奖。
摘长领域:釉料配制、手工拉坯、工艺制作、理论研究。
釉色特点:色彩丰富、纹路优美、斑点参差、意境绝妙。
造型特点:浑厚端庄、简练朴实,主要品种为器皿、陶艺类,兼有人物、动物。
烧成方式:气烧。
常用底款:钧丁、钧丁作、钧丁瓷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