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窑,因窑炉形状似鸡窝状,又称为“鸡窝窑”。碳窑始创于清朝末年,二十世纪初叶曾风行一时,当时,断烧数百年的钧瓷艺术处于刚恢复的萌芽时期,钧瓷艺人们利用这种小型窑炉,以碳作燃料进行探索试验(碳指未燃尽的煤渣,俗称“蓝碳”。所以广意上讲也属于煤烧钧瓷一类)。

  

5.1680.jpg


  碳窑烧制,分素烧和釉烧两次烧成。钧瓷的原胎体先经过1000℃左右的温度素烧,然后施釉,进行釉烧。以燃料爛碳利用木制风箱(木制风扇)小鼓风机强制通风助燃。然后用爛碳捂火的高温自然窑变的技法烧成钧瓷制品,釉烧温度在1360℃左右,胎粗而坚固,爲香灰胎。

  碳窑一次只烧几件产品,属于一次加碳,碳尽瓷熟,一瓷一垅(匣钵)。产品为,一垅一器,一器一品,一品一像,绝无相同。

  

5.1517.jpeg


  这种独特的烧成方法和特殊的燃料,使炉内一氧化碳气氛相对较淡,在烧制过程中产品易变形,底足常多垂釉、窑粘和炸裂,成品率极低。由于炉体容量小,一次只烧几件产品,而完整成品率又是极低,素有“十窑九不成”和“百里挑一”之说

  正是因为其是在极端环境下烧制而成,形成了产品自然恬淡、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5.1678.jpg


  偶尔釉面上会呈现釉色丰富且少有浮光,以蓝、绿、红色调为主体的珍品。这些珍品上的釉色聚柒形成红、紫、绿、金、银、铜色斑点或结晶体,金星斑点似炼金炉中金星飞溅,银星斑点则像蔚蓝色的夜空群星闪烁,令人赞叹的同时给人古朴典雅厚重沉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