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02.jpg

钧窑天蓝釉碗

5.1603.jpg

  钧窑天蓝釉碗俯视

5.1604.jpg

  钧窑天蓝釉碗底部

  钧窑天蓝釉碗,北宋,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此碗圈足处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黄铜色。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5.1605.jpg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

5.1606.jpg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俯视

5.1607.jpg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底部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北宋,高4.5cm,口径13.1cm,足径4cm。

  碗敛口,外口沿下有一周突棱,弧壁,痩底,圈足。足部露胎无釉,通体月白釉紫红斑装饰。造型古朴端庄。

  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釉。


5.1608.jpg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

5.1609.jpg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底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北宋—金,高15.8cm,口径2.8cm,足径5cm。

  瓶呈葫芦形。小口,束颈,圆腹,圈足,颈置双环耳。通体施天蓝色釉,颈肩处饰数条淡紫红色斑块。

  此瓶胎体厚重,胎质坚致,釉质莹润。釉面所饰流淌状的斑块似天际的晚霞,颇为绚丽。

5.1610.jpg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5.1611.jpg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俯视

5.1612.jpg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底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8.5cm,口径14cm,足径4.4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

  钧窑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延续烧造。其技术特征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蓝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层肥厚润泽。钧窑系瓷器的烧造地点很广,河南的禹县、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的磁县等都有烧造。

  鉴定特征:

  (1) 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种,胎质较松,呈紫灰色。

  (2)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外底留有 3至4个或更多支钉痕。

  (3)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多开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淡黄和青灰色,纹饰少见,有紫口铁足现象。

  (4) 器形有碗、盘、洗和各式瓶、炉等,仿古铜、玉器造型较多见。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

  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

  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