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釉的配制和成色因素
钧瓷需要两次才能烧成,第一次是把未上釉的干坯器入窑经900℃的低温素烧,干坯经素烧后称素胎。在素胎上施釉料后经高温第二次烧制称为釉烧,釉烧是决定钧瓷成色的关键阶段。 以传统煤窑为例钧瓷釉烧分四个阶段。 ①氧化焰阶段:窑内温度从0℃逐渐升到1040℃,控制通气的烟
钧瓷需要两次才能烧成,第一次是把未上釉的干坯器入窑经900℃的低温素烧,干坯经素烧后称素胎。在素胎上施釉料后经高温第二次烧制称为釉烧,釉烧是决定钧瓷成色的关键阶段。
以传统煤窑为例钧瓷釉烧分四个阶段。
①氧化焰阶段:窑内温度从0℃逐渐升到1040℃,控制通气的烟囱闸板开放,窑顶天窗(天眼)开放,窑内呈氧化气氛,匣钵(又称笼盔,施釉料后的素胎置于匣钵后再放入窑内),胎体及窑内的水分,釉内有机物等排出。釉层开始熔化,釉表呈未烧结的小颗粒状。
②还原焰阶段:窑内温度在1040℃~1150℃,此阶段天窗关闭,烟道闸门关闭或半开放,煤不能充分燃烧,一氧化碳增多,窑内呈还原气氛,并通过关闭烟道闸门的程度控制煤的燃烧和还原气氛的轻重。此时,釉层熔化、釉面由多孔开始逐渐闭合,形成凹凸不平的状态。
③中性焰阶段:窑内温度由1150℃升至1270℃。由于中性焰不好控制,一般使窑内呈弱还原气氛。随着窑内温度升高釉层熔化成粘稠液体状并由上而下流动,釉层的熔融使釉面变平,釉层形成玻璃体状。
④氧化、冷却阶段:当窑内温度升到1280℃~1300℃时,均热保温1~2小时后停火,打开窑门、大量氧气进入窑内,窑内呈氧化气氛,氧气对釉面氧化,冷却,釉色形成。
在烧制过程中各阶段温度的掌握、转换、窑内气氛的控制等环节对钧瓷成色都有较大影响。同一配方的釉料在不同种类的窑炉或气氛中出现不同的效果。如柴窑、煤窑、焦炭窑、液化气窑、天然气窑炉烧制的钧瓷在色泽和质感上有所差别;如含铜的釉在氧化焰气氛下可出现绿色,而在还原气氛的窑炉内则出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