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阳翟瓷器在唐代花瓷及后周柴瓷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其生产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产品在全国享有盛名,才导致宋徽宗年间在阳翟设置钧官窑,使钧瓷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阳翟,是中国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禹州,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据说上古时期的河南地区当时尚属热带气候,处处欣欣向荣、色彩斑斓缤纷,故称为“阳翟”。

  其生产工艺大致为:采集原料→原料加工→胚胎成型→素烧上釉→入窑烧制等程序。

  钧瓷发源地,千年古镇神垕

古镇神垕.jpg

  一、采集原料按照现代陶器工业材料标准,钧瓷生产原料主要有四类,即脊性原料、塑性原料、熔剂原料和制钵原料,其中,脊性原料有3种,塑性原料有8种,熔剂原料有6种,制钵原料有3种。

  脊性原料石英岩:主产于禹州市浅井乡以北书堂山和赵老庵附近的灰灰菜沟。禹州砂石:、塑性原料高岭土(又称陶土)、碱石(焦宝石类)富山土、髻口红泥、紫木节。

  据禹州境内产出地不同,可分为北山毛土、南山毛土和西山毛土三种。熔剂原料禹州境内主要熔剂原料有:方解石、瓷石、高钾铝页岩、白云岩、石灰岩、木灰;制钵原料禹州制匣钵原料主要有耐火黏土、铝矾土两大类。

  宋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原料开采、运输主要采用人工、畜力,故大宗原料坯料等均在当地开采,胎体有香灰、粽褐、灰白之分。釉料则采用马帮驮运、人力推运等方法从开采地运至窑场。